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血管瘤科与介入医学科与心内科、麻醉科、胸外科、心外科合作,成功介入治疗一位肺动静脉畸形患儿。
10个月的男孩诺诺(化名),20多天来反复咳嗽,曾辗转多家医院就医,症状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后来咳嗽加重伴有气喘,又出现口周发绀等情况。家长着急了,带着孩子来到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就诊。
肺动脉畸形相对少见,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接诊医生马上把诺诺收入院,给孩子完善支气管镜、增强CT等相关检查,并组织了全院会诊。经过各科专家的讨论分析,初步认为患儿左肺存在严重肺动静脉畸形,可以给孩子先做肺动脉造影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必要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这次介入手术的重担落在血管瘤科&介入医学科郭磊主任团队及心内科张坤主任团队身上,由两支团队合作完成。
据介绍,肺动静脉畸形又称为肺动静脉瘘,人群中发病率较低,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肺动脉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运送至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进入肺静脉,从而将含氧量充足的血液供应至全身。肺动静脉畸形其实是在肺动脉与肺静脉之间出现了异常的“短路”,血液从肺动脉“抄近路”直接进入肺静脉。
由于缺少了气体交换环节,其中的氧含量很低,对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造成不良影响;原本这种“偷懒”的现象只是整个肺循环的一部分,但由于“短路”处血流阻力较低,许多正常肺动脉内的血流会因为“图省事”,大量涌入病变血管,临床上称之为“盗血”。这不但进一步加重了低氧血症,还可能因为长期的回心血量增加不断加重心脏负担,最后出现脑梗、心衰直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该患儿入院时已有口周发绀症状,入院后在鼻导管吸氧的前提下,氧饱和度也仅能维持在60—70%,加之左肺有炎症,病情十分复杂。
手术成功完成,患儿预后良好
对于肺内病变的介入治疗,郭磊主任领导的介入团队其实并不陌生——自科室成立以来,他们就承担着急症咯血的介入治疗工作,对于儿童肺部血管解剖结构及特点十分熟悉;前段时间更是成功完成了CT引导下肺转移瘤穿刺活检及微波消融术,更加丰富了肿瘤治疗手段。但肺动静脉畸形不同于支气管动脉咯血,后者的病变血管一般由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发出,常规的动脉造影即可达到目的;而肺动脉由右心室发出,如行肺动脉造影,导管需由股静脉入路,依次经过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肺动脉开口,期间需经过两个心腔,为预防突发心血管事件危及患儿生命,郭磊主任特意请来有着丰富心内介入经验的张坤主任团队共同完成肺动脉造影。两队人马聚集到一处,在反复论证后开始手术。
麻醉成功后,患儿血氧饱和度低于70%。预想中的心血管意外并没有发生,导管顺利到达了左肺动脉开口。在精准的数字减影(DSA)造影下,原本在CT片中隐藏在炎症掩盖下的病灶终于露出了真容:左肺降支的部分血管异常增粗,远端迂曲、扩张,造影剂没有经过肺泡,而是直接进入了一条非常粗大引流静脉,本应姗姗来迟的心腔显影早早的露出了轮廓。
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这是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结合术中造影测量结果,郭磊主任最终决定使用可控弹簧圈+游离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麻醉团队在密切关注着患儿的生命体征,介入团队操纵着导管仔细的寻觅合适的开口。
第一条弹簧圈成功释放,氧饱和度由74%升至80%。第二条、第三条弹簧圈成功释放,氧饱和度由80%升至90%。紧接着是第四条……栓塞完毕,复查造影,病灶异常血流已大部分消失。栓塞后,诺诺的氧饱和度从栓塞前的不足70%最终升至97%。手术顺利完成,只在孩子腹股沟区留下一个针眼大小的手术痕迹。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本网编辑转载此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资讯,请前往唯迈医疗官网:www.we-med.com